当前位置: > 凯时官方网站 >

努力拓展 “中国式民主” 的新闻报道题材

  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来到新华社设在人民大会堂的发稿中心,谈起两年前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民主的细节》。这篇稿件中讲的是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无论是投赞成票、反对票还是弃权票,都需要填写选票”这一程序规定的由来。这个规定,是保障代表投票权真正得到体现的一个看似微小、实质重大的程序改变。王全杰说:“我提出改变投票程序的建议已有多次,但许多媒体觉得这是很敏感的事情,不敢报道。你们新华社有勇气,把它写了出来!”

  王全杰代表谈的这一往事,引起了我关于拓展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报道题材的一些思考。

  《民主的细节》一稿是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点题做的报道。他在出题目时给大家讲了一个细节:有的地方人大代表在投票选举时,有的人手掌中夹个极小的铅笔头,其用处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候凯时官方网站,迅速在选票上画个叉。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原来一些地方投票程序规定,如投赞成票不需动笔。这样使得代表如果要表达反对或者弃权的意见,必须动笔,这就是没有充分保障表达意见的一个细节。王全杰代表2003年首次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就与33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改进选举和表决方式的议案凯时官方网站。

  2005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这一办法的附件明确规定:无论是投赞成票、反对票还是弃权票,都需要填写选票。这就改变了过去等额选举过程中投赞成票不需要动笔的做法。

  新华社就此采写的《民主的细节》一稿,提出了这一尖锐问题。文中说,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因为程序是否民主,是确保民主能否真正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反映投票表决程序相关变迁的《民主的细节》一稿播发后,有多家媒体用“细节一小步民主一大步”来称道这一程序改变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领导认为此稿新闻点选得好,分寸把握得好。后来此稿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并成为人大新闻培训中的范文。

  2006年,新华社又以《无记名表决:让人大代表真实表达投票意图》为题,进一步就代表表决方式的有关内容组织报道。这篇稿件通过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预备会议的代表用电子表决器“无记名”选举出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这一由头,反映了“无记名表决系统对代表意志的尊重和保障,可让代表在按表决器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一意图。从我国目前国情看,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也在用实践向世界昭示:中国式民主能够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表决程序中抓出的这些新闻,都是从细节着眼,抓住的却是人民代表大会活动也就是“中国式民主”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这应是我们组织两会报道时应予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首先取决于人代会上的程序民主实践,给我们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内容。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表决的物权法草案,历13年、经七次常委会审议进入人大会议表决程序,这中间还包括上百次座谈会、向全民公布草案征求意见等新做法,从新闻价值角度看,是一个突出反映我们立法中程序民主的重要题材。今年两会期间,为各媒体广泛采用的新华社通稿《为国富民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石—写在物权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之际》,全面介绍了这一过程。物权法草案在我国立法史上创造了两个“少有”:一是审议次数之多是少有的;二是征求意见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历时之长,也是少有的。报道抓住了这两个“少有”,就充分地突出了这一题材的新闻价值。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组织采写播发的《聚焦人代会上的“民主渠道”》一稿,也是反映程序民主的一篇佳作。这篇稿件围绕代表对大会法律案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处修改意见这一事实,着力回答“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通过哪些渠道反映到有关方面?又怎样最终体现到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法律草案中?”等问题。因相关题材平常不为人知,本身带有探秘性质,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新闻性很强。展示了“民主的具体过程”,就使“中国式民主”的主题得到深化。

  新华社关于人代会的报道中,对大会议政成果的报道是充分的。特别是文件发布、文件解读等等,一直是工作重点之一。

  同时,围绕这些议政结果,以回溯的方法加强追踪报道,也可拓展出很重要的报道题材。2004年《中国青年报》围绕修宪过程中删去草案两个逗号的报道,是关于议政成果追踪报道的代表性成果凯时官方网站。这一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有两条各删去了一个逗号:将草案“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两句中“征用,并给予补偿”的逗号删去。

  《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体现出的新闻敏感,堪称经典。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丰富实践固然给记者们提供了许多新闻资源,但像删去草案中逗号这样的修改,也并不多见。这一新闻资源并没有给谁什么“垄断”,能否抓得住,主要在于新闻的发现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这条新闻就难以挖掘出来。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代会所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主要依靠税率来调整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这当中密集的数字为新闻记者们提供了发挥敏感的空间。新华社组织采写播发的《两个百分点背后的“立法日志”—追踪一条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修改意见的吸纳过程》一稿,与《中国青年报》4年前的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稿件围绕3月9日上午安徽代表团审议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时就“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提出意见作为新闻由头,详细追访了这一条意见被采纳的过程。安徽代表团的代表建议,为进一步鼓励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可进一步提高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10日,全国人律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财经委员会的审议意见逐条进行研究。再经各代表团审议草案修改稿,最终经一道道法律程序,大会于16日表决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这条写入法律的建议,终于上升为国家意志。

  这样的过程描写,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深刻内涵。

  类似情况在会议上屡见不鲜,还有许多题目可以纳入我们的选题。2002年新华社组织的《从基层民声到国家意志—回溯2001年出台的十五件法律的形成历程》一稿引述同志当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透露的“2001年通过的16件法律中,有15件是根据历年来代表提出的议案制定的”信息,回溯代表们提出议案和议案变成法律的经过,发掘出了一些很精彩的故事,把一位位议案领衔人和一个个参与法律制定、见证法律通过的代表的生动故事铺展在读者眼前。这篇报道的题材开拓之功,在人大新闻中是值得一提的。

  其实,鉴于每一件法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我们应有必要在每一部法律出台之际采写类似的“诞生记”,以记录立法的历史,以帮助人们了解法律的来龙去脉。

  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提高代表工作质量、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数字是抽象的,但其背后的典型事实则是生动而形象的。南振中总编辑要求新华社记者围绕这些措施多组织一些让海外受众能够理解的典型报道。

  2005年,新华社组织过一篇《一位人大代表的“工作时间表”》,就很生动地体现了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典型事实,为多家报纸采用,南振中总编辑曾就此稿写信与记者编辑探讨了发掘这类典型报道的方法。

  今年两会上,这一类报道明显增多。《只要问题不解决,就一直监督下去—一位人大代表的履职自述》《我这5年与祖国的5年—三位人大代表的两会故事》,表现了人大代表在任期内的作为,在生动的人物故事报道中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运作过程。

  当然,这类报道同时还大量集中体现在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的题材上。他们首先关注民生,在各方面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式奢侈”蔓延之风该刹!—代表委员抨击“面子经济”》《少越位·别错位·勿缺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政府职能转变建言献策》《谁为惊人公款浪费负责?—代表委员“会诊”行政奢侈之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代表委员共话发展观》等等,都突出地反映了代表们的关切。

  我们也应看到代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首先最需强调的,仍是少量人大代表不作为或者不适当作为的问题。例如,投票选举是法律赋予每位代表的神圣职权,也是一种法定的职责,个人不能不作为。但在表决时仍有个别代表放弃了这一神圣的权力。不作为或者作为错位的问题,还表现在目前代表结构所决定的人大代表中官员过多的现象,使人大代表发挥监督作用的职责“走样”。在代表结构没有改变的实际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提出的原则凯时官方网站,把关注点放在基层代表身上。对基层代表的报道,要注意发掘发挥他们来自一线、善于为基层大众群体代言的优势。新闻照片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社信息包含量新闻网站双曲柄机构信息量新闻性新闻题材凯时官方网站

上一篇:短剧题材股集体下挫横店影视跌超9% 下一篇:没有了